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往期回顾 > "十四五"规划公开专栏 > 规划全文
规划全文
邵阳市双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规划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推进全区统一思想行动,强化责任担当,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从本区实际出发,制定《邵阳市双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问题与不足,科学分析未来五年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发展机遇、规避风险与挑战,是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任务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围绕“二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不断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49亿元,是“十二五”末1.37倍,“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96%2020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44.5亿元,“十三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20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129.44亿元和128.64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7.9%4.7%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增强,2020年完成区级财政总收入8.67亿元(含经开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3亿元2017-201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财政管理工作先进区。人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2020年城镇化率达84%,居全市之首人均GDP5.5万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178元和23115“十三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8.8%9.7%均高于人均GDP年均增速。

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954.541.6调整为2020年的2.848.249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92.05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4%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持续拓展,2020年市场主体总量达3.6万户增速全市领先,全区已建成步步高新天地、友阿广场、志成新世界、卓嵩悦城、金罗湾汽配城、湘西南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集中了市区70%以上市场交易,“商贸圈、市场群、物流园、专业街”的商贸物流格局进一步巩固。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智慧机械制造、再生资源利用、生物医药化工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0年总产值187.92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1%三一专汽实现了邵阳历史上百亿企业“零”的突破,维克液压有望成为邵阳本土第一家上市公司,以彩虹集团为核心的“中国特种玻璃谷”显现雏形。“十三五”时期,邵阳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长,获评全省“产业项目建设十强园区”“外贸十强园区”等称号。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加速融合,全区已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渡头桥蔬菜、莲荷苗木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创新驱动提质升级,2020年全区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5.7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8.3亿元,占GDP比重达53.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增速均领先全市,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获评2019年度“湖南省重点工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十大新闻事件”。

城乡品质实现整体提升。城镇建设提质提档,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市区第一条隧道新华南路隧道通车,龙须塘路、邵水东路南段等完工,城区“三纵三横”路网基本成型。宝庆东路、昭陵西路及广场周边老城区建筑立面改造工程竣工验收,莲荷紫薇小镇建设启动实施。建立全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在全市率先完成昭陵市场小区改造试点,068棚改、新华棚改、汽制棚改等项目全面铺开。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智慧城市、数字城管扎实推进,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市政管理智能化、网格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和国卫复审省检,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达标工作。美丽乡村全面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力推进农村道路改造提质、农村安全饮水、“空心房”整治等工作,自然村通水泥路、建制村开通客运班车、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100%双清被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两塘村入围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污染防治战役全面打响,扎实开展以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禁燃区禁煤专项整治等为重点的“八大专项整治”, 严控餐饮油烟污染,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7%。推进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排查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落实“双河长”制,加速推进红旗河黑臭水体治理,启动小江湖防洪堤建设,邵水入河口、资江田江渡两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到三类以上。开展农用地土壤详查,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审批等制度,完成龙须塘片区和原市化工总厂土壤治理修复工程。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全部退出,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制度全面落实2020年全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莲荷村获评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寒梅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先照后证”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上线运行,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件事一次办”的“双清经验”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奖励。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全区共确权登记45494户(含经开区),莲荷村、古塘社区启动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股权量化经营性资产改革试点。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始终稳定在绿色安全区域,是全省唯一的政府隐性债务清零县区。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全力抢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机遇,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十三五”时期全区共引进招商项目382投资过20亿元的千禧天地、和盛·中央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支持皮革、皮草、发制品等优势企业、产品“走出去”,2020年外贸进出口额完成7.9亿美元,“十二五”末的3.99倍,对外贸易总量和增速均位居三区第一获评全省外贸先进单位、全省商务(外贸)先进单位。项目建设实现良性运行,全面落实“七个一”项目管理制度,抓秩序、明规矩,财务管理、资金归集、征拆秩序等全面规范。

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省市确定的重点民生实事全面或超额完成社会保障全面到位,在全市率先完成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任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覆盖率、发放率均达100%,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农村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逐年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普惠共享,龙须塘小学、昭陵中学汽制分校、明德学校(一期)等项目竣工,博文学校、大水小学、昭阳学校等项目加快推进,全面完成化解大班额任务,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2017年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考核验收,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先进集体。市第二人民医院在邵阳大道开设分院乡镇卫生院提质达标,村卫生室建设覆盖面达100%。公共文化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指标达标率达83%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开展信访“三无”创建活动,健全了区级领导包案化解重点信访事项制度2016201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深化“平安双清”建设,全区“十三五”期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建成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全区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脱贫任务全面完成,推动“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落地落实,20162018年两次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市区。

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各项实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发展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不够,地方财政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城乡建管任重道远,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仍需健全。三是政府服务效能有待提升,重点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总体将保持平稳。国家将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进一步深化,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将成为主要发展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有望持续。这些变化既给双清发展带来诸多新机遇,也对经济转型、扩大开放、科技发展等带来严峻挑战。

着力把握四大机遇。当前湖南全面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三个高地”,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速,新一轮区域开放开发迫在眉睫,“新基建”和“双循环”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将逐步形成。

——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升级新动力。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全球产业分工正在加快重塑,由此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将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双清区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更积极主动、更深层次地推进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将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步成长为引领全市新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重区域发展战略拓展发展新空间。“一带一部”、长江经济带、湘西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双清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特别是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为双清更好地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等产业梯度转移项目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十四五”期间,双清区要紧密对接国省市大战略,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行政资源、现代服务业等优势,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湘中湘西南改革开放高地。

——“新基建”叠加城乡一体化创造增长新引擎。“十四五”时期,双清区城镇化发展将由重速度向重质量方向转变,以5G、大数据等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获得支持,这为双清区化解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城市提质改造与产城融合提供了契机。同时,在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下,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发展,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物资等要素资源进入双清区,对稳定增长、稳定就业、扩大内需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构建“双循环”释放消费需求新潜力。党中央适时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了“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指导方略。“双循环”发展将通过改革打通经济运行的堵点,构建更加完善和高质量的经济供给体系,在供给创新和提升下激发需求,注重需求侧管理,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更好发挥政府在法治保障、社会民生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作用,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需求潜力。

沉稳应对三大挑战。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而区域间资源争夺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社会民生、生态环保领域任务依然较重,“十四五”期间双清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需攻坚克难、展现作为。

——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受新冠疫情、全球经贸复苏前景复杂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双清区整体产业发展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和项目偏少,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不优、集聚度有待提升,加之区内工业企业持续“退城入园”,经济发展和财税收入增长的压力较大。

——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十四五”时期,全省上下都把纵深推进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目标,依托湖南“三个高地”建设目标,加快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抢抓5G、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和新兴业态的制高点,在政策、平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社会民生领域仍存短板。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地方财力现状,双清区在社会民生服务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突出表现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社会民生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广、力度不够大,城乡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十四五”期间补短板强弱项的压力较大。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省委“三高四新”和市委“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双清区打造成湘中湘西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商贸物流集聚区和金融文旅中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双清。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快科技创新新体系建设。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依托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导向,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按照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制定科教兴区行动纲要,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实施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落实国家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工程,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探索“研发飞地”“人才飞地”建设,探索以股权或债权投资引人模式,吸引一批科技人才团队来我区创新创业。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产城融合,协调发展。遵循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按照“东进西提南拓北融”的导向加快新城区开拓和老城区更新步伐,形成“一核四区、两带一环”的城镇总体布局,将双清城区打造为全市商业、行政、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全力支持邵阳经开区建设,为其提供产业配套及高水平居住、生活消费和社会公共服务,推动就业常驻人口实现市民化,促进“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夯实基础设施网络。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落实主体功能区管治要求,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以资江、邵水、红旗河等重点流域,莲荷、紫薇公园、佘湖山等重点区块为核心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统一,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要素市场、价格机制等各方面体制机制,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紧跟建设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新机遇,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湖南自贸区建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聚焦民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湘中湘西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积极服务和全力支持邵阳经开区发展壮大,大力打造显示功能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居家电、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培育支持循环经济、互联网新经济、中医药等新兴产业,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一流园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对接经开区产业配套需求,引导老工业基地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经济、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链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双清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功能,重点引进一群企业、一批人才,加大推进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食品加工园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对接经开区生活配套需求,积极为经开区企业、就业群体提供高水平住房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康养、创新创业、文化娱乐等公共配套服务。

湘中湘西南商贸物流集聚区。加速消费经济集聚,强化新老城区商业中心建设,加强人民广场商圈、步步高新天地等新老城区成熟商圈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友阿国际广场(二期)、千禧天地、和盛佘湖新城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发展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直播经济等新消费增长点。加快东货场建设,引进物流企业入驻,打造大宗货物仓储中转、交易配送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湘西南农产品物流中心、华湘商贸物流配送中心、邵阳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整合现有建材、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市场,推进仓储、快递、城市配送等生活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完善都市物流体系。巩固双清区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全方位打造“商业圈、市场群、专业街、物流园”大商贸格局。

湘中湘西南金融文旅中心。充分发挥市行政中心、经开区人才和要素集聚效应,加快邵阳金融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金融机构、企业总部、金融相关中介服务业,建设金融市场平台,打造金融产业高地。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领军企业,培育大数据产业,支持基础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等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部署物联网5G联合应用业务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以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姚故居、“资江-邵水”沿江风光带、佘湖山、紫薇公园以及莲荷等近郊村镇为依托,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传统文化街区、工业遗址公园、特色小镇、生态康养目的地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品牌。以市“五馆一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演艺娱乐、电影产业、印刷出版、广告会展等文化产业。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和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双清区将围绕湘中湘西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商贸物流集聚区、金融文旅中心“二区一中心”发展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做强实体产业、做精品质城乡、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社会民生,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量效提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7%以上,到2025年达到26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0元。到2025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2:46:52,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区域性商贸物流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5%。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5以内。

创新开放取得突破。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创新制度不断健全,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加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数字双清”、“智造双清”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研发科技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5%以上,20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5%以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关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双向联动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十四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到202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00万美元,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十四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达到15%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城乡绿地系统进一步优化、扩容,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2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5%,城乡生活垃圾全面实现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社会民生共建共享。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均衡完善,2025年,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待遇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双清建设达到新水平。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双清区经济、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二区一中心”定位更加凸显;打造湘中湘西南先进制造业高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双清智造”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湘中湘西南改革开放高地,全面建成湘中湘西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双清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产业强区、文化强区、健康双清质量更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部分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 优化空间开发布局

立足双清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主体功能分区,科学划分城镇、产业和生态空间,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形成城乡形态优美、山水田园相融、生产生活功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的总体空间格局。

第一节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

统筹经济和产业、社会和人口、土地与空间、设施与配套等,遵循“东进西提南拓北融”的城市发展思路、“一核四区,两带一环”城镇总体布局,突出板块资源禀赋和特色推动内部均衡发展。

一核。即老城核心提质改造核心板块,以老城区为核心,发挥老城区作为中心城的龙头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积极推动东风路、桥头、汽车站、小江湖、龙须塘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功能。以人民广场商圈、友阿商圈、步步高商圈、金罗湾商圈为核心,优化完善居住、商贸服务、生态休闲等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区品质化发展,有序带动全区及相邻区县的发展,为建设东部城镇群核心增长极提供支撑。

四区。即邵阳经开区、商贸物流服务区、金融会展功能区、产城融合配套区。

——邵阳经开区。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产城融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行政服务高效、示范效应明显的高质量发展园区。重点夯实显示功能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居家电、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循环经济、互联网新经济、中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升级提质时尚用品、食品加工、中医药等传统产业,打造具有特种玻璃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高地,以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与湖南自贸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国家一流园区、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核心引领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排头兵和先行区。

——商贸物流服务区。以步步高新天地、志成新世界、千禧天地、香港铜锣湾广场为核心,加强城市综合体建设,拓展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城市发展。以邵阳东货场、湘西南大市场、建材智慧物流园等为核心,重点承接专业化商贸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都市物流企业及项目。

——金融会展功能区。加快邵阳金融城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商贸会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集大数据与金融服务、商业商务和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新城。重点培育金融会展功能,着力发展多类型多业态汇聚的楼宇经济,引进金融总部、专业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企业引进力度,支持与龙头会展品牌资源合作,探索推进会展业与双清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金融法人机构做强做优,创新政银保合作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产城融合配套区。依托双清区的生产力布局,优化区域功能,形成城市功能与产业平台相互支撑的融合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积极发展面向全区的房地产、现代商贸等产业,着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宜居新城。

两带。即文化旅游集聚带和资江-邵水旅游风光带。

——文化旅游集聚带。充分利用佘湖山—紫薇公园沿线生态、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规划旅游休闲廊道,深入挖掘佘湖山、紫薇公园生态休闲文化,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姚红色文化等红色资源,充分利用文化馆、全民健身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深入推进生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展示双清区地域文化、感受城市风情的文化旅游集聚带。

——资江-邵水旅游风光带。充分利用滨水优势,突出双清区的内河生态和滨水风情,从古城风貌、码头游船、桥梁美化、夜景灯光等方面提升沿岸景观,建设反映全区人文活力的景观节点,展现双清区特色历史文化风貌。进一步打造核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商圈,融入城市文化特色,优化提升一批重点街区商业品质,打造沿江休闲旅游和消费经济带。

一环。即都市农业发展环。发展都市农业,形成连接北—东—南翼的都市农业发展环。加快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抓好渡头桥镇、火车站乡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火车站乡紫薇小镇、高崇山葡萄小镇建设。完善都市农业的“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花园子”功能定位。

3-2 双清区城镇产业发展布局

第二节 生态空间格局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据双清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城区基础设施布局现状,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有机统筹山水林田湖,规划构建“环水轴、多点生态网络结构。

环水。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控制沿资江-邵水-洋溪-红旗河-淡雅溪沿线以及犬木塘水库引水工程沿线绿地,提升城市滨水景观,筑牢和保护好双清区生态本底,构建城市“蓝带”

实施森林进城工程,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沿双清区内沪昆高速公路段、G320-东大路公路段建设大型生态绿地,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道防护林为主的绿色生态走廊;加快邵阳大道白马大道两侧的景观绿化带建设,形成城区景观轴线,加快佘湖山-紫薇-宝庆东路、塔北路-虎形山路沿线生态区建设,构建城市“绿带”

多点建设城区园林绿地,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加快紫薇园、佘湖山公园、东塔公园、双清公园、时代公园等建设与管理,在区内各大公园推行生态化建设与经营模式,赋予更多特色;规划推进一批公园建设,与老公园交相辉映形成城区生态支撑点。加强立体空间绿化建设,深化生态细胞建设,提升生态社区建设水平,构建城市立体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区。

3-2双清区生态发展格局


第四章构筑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

着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能源供应保障、推进通信设施网络集约化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加快“三桥六路”建设,完善内外交通骨架网络,打通连接北塔、大祥及新邵、邵东的快速通道,形成东部城镇群重要交通节点,完善主干道网格。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推进“窄路加宽”“白改黑”“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合理设置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在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公共设施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充分利用人防工程,推进地下停车场建设,新建一批智慧停车场,适时研究并推广单位停车场对外开放。

强化能源保障。启动新一轮电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邵石110KV变电站工程,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充电站、充电桩配套建设,力争在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和公共停车场实现较高比例的充电桩配置。鼓励使用太阳能。

健全水利设施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以新建资江小江湖、洋溪城市防洪堤保护圈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推动城区和重点乡镇低洼易涝区的改造,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大水源地及城乡供水设施建设,加大资江、邵水、洋溪、红旗河等主要水源地水利设施改造力度,完善犬木塘引水工程,确保饮水和用水安全。以渡头桥镇和火车站乡等地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完善基础水利配套设施,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

专栏4-1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交通主干道建设,重点建设“六路”,即延伸新华南路-渡头桥镇道路、建设白马大道、虎形山路、S232邵阳市渡头桥至新邵雀塘公路、东城快线、古塘路。(2)跨江通道建设,新建“三桥”,即田江桥、云山桥、苗儿桥。(3)其它公路建设,延伸昭阳路,完成宝隆路、新城大道、金鸡路、十井铺路、十井铺至新邵清水塘公路、S231云水铺街面路段扩改、村级道路等路网建设。

公共停车场建设工程。因地制宜修建地上绿化覆盖的地下停车场。按照城市和道路交通规划,新增占道停车泊位。设置适量的路内停车场,增加停车位供给。引入城市智能停车系统,提高泊位利用率。建设日恒智慧停车场。   

能源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农网升级改造,推动王家洲电站增效扩容、栗山220KV变电站建设。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农光互补、设施农业光伏发电,推广应用家庭户用型光伏发电系统、公共区域太阳光伏照明系统。在经开区规划建设燃气热电厂一期工程。加快天然气干管和支管网络建设。

水利建设工程。1)给水工程,推动渡头桥镇水厂提质改造,加快农田水利建设。(2)防洪建设。加强资江小江湖城市防洪保护圈、资江洋溪堤城市防洪保护圈建设,实施邵水支流淡雅溪上游护坡护岸工程,综合治理农村河道,加强水闸、山洪沟防洪治理。

第二节 建设品质城区

促进老城更新,加快新城建设,打造经开区产业新城,促进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建设资江邵水沿岸流域富有特色、宜商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美丽城市。

促进老城区有机更新。着力优化提升老城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实施东风路、桥头、汽车站、小江湖、龙须塘等老旧城区改造项目,加快集贸市场、老旧院落改造,完善相关雨污管网、道路、消防等市政基础设施。着力推进旧城风貌整治,加强资江沿岸绿化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公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形成公共配套优、公共空间大、环境品质高的老城风貌。

加快新城区建设。着力推进邵阳市经济新高地——佘湖新城建设,加快推进邵阳金融城建设,立足城市CBD空间拓展,以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为重点,高规格、高标准打造集金融机构、企业总部、高端酒店、商业品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金融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经开区产业新城建设。紧紧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做“好”生活配套、做“优”公共配套、做“美”生态环境、做“细”城市管理、做“大”发展空间。基本建成内畅外快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网络、智慧现代的市政设施网络、便民优质的公共服务网络,打造邵阳市对外开放引领区、经济发展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强化产城一体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产城融合”要求,加强城市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规划衔接。围绕新的生产力布局,优化城市发展功能分区,形成城市功能与产业平台相互支撑的融合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老城区退城进园、退二进三步伐,在改造过程中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分区,结合旧城改造,优化旧城人居环境,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坚决防止污染围城。依法建设无障碍设施,提高新老城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完善新建城区和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区域功能、人口、用地的分布格局配置各类公共设施,合理安排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时序,实现“职住平衡”。

专栏4-2 品质城区建设重大工程

新城建设项目。小江湖半岛休闲旅游开发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为岸线美化、双清区公园提质、棚区改造、防洪堤建设等;二期主要建设高档度假休闲区、商贸中心建设等;佘湖新城建设项目,新建邵阳金融城,续建碧桂园宝庆府、魏源紫云台等。

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程。对全区324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重点加快工人文化宫片区、华杰、兴隆坳木材公司、原新华印刷二厂、塔北南等棚户区改造。

第三节 建设智慧双清

系统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以数据为核心的资源整合,促进政府、社会各类智慧服务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的智慧城乡发展体系。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数字双清”,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互联。全面布局5G网络,建设5G基站,提升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三千兆工程”,即千兆光纤入户、千兆WIFI入户、千兆5G覆盖。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5G技术助理产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运营创新。到2025年,实现区、乡镇、街道5G信号全覆盖和规模商用;实现新建住房光纤入户率达到100%,乡镇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统筹部署感知网络建设开展交通视频监控、环境水质监测、防汛防洪远程监控等各类感知设备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政务数据资源的建设、共享、开放、开发利用等进行全流程的数据治理。完善人口、法人和地理信息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阳光权力、宏观经济、社会信用等各类主题数据库和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等领域数据库,形成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大力推进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合作领域的跨部门数据融合、交换与共享,优先推进与民生保障服务相关的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等领域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开发利用,形成广泛的便民惠民服务应用。统筹优化大数据全要素产业链,推动大数据全要素与区域经济的有机融合。

推动便民服务普惠化。重点推进公众服务信息化建设,整合公积金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监察等系统数据,构筑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构建+的新型卫生信息化服务模式搭建居家-社区-机构“9064”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融合性,建立一次采集、多数据共享机制和一站受理,一网协同的工作模式。整合街道社区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化环境通达、数据资源共享、社区服务全覆盖。加快企业通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的在线服务平台,强化定向服务、精准服务、主动服务。

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努力提高全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水平,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播矩阵。增强媒体融合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媒体+政务+服务+商务”作用,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心工作,拓展政务服务、电商服务,开通和完善便民栏目和模块,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整合党政部门信息资源,打造媒体、政府、民生、社会四个服务一体运作平台。切实加强新媒体推广,加快融媒体平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微信矩阵”无缝链接,推进双清区融媒实践服务示范点建设,力求关注、下载“双清发布”“掌上双清”推广率达到60%以上,辐射群众20万人以上。

专栏4-3  智慧城区建设重大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5G网络系统,增加相应链路传输设备,建设完成光缆传输链路调试。完善村级平台建设,增加多模广播终端点,实现中央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全覆盖。建设RFID、电子标签、摄像头等物联网传感器以及信号传输设备组成的城市运行监测网络。

互联网+教育建设工程校内网络、班班通教师设备、录播及互动教室、办公及备课电脑配套等建设。

经开区“两心两园”建设工程“两心”指大数据中心,SIM+创新产业中心。“两园”指电子商务产业园,东货场智慧物流园。

便民服务普惠化工程修建爱莲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中心,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医疗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档案数字化等。

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集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各部门人、车、路、环境、城建、监控、公共事业数据,构建集约化的城市综合信息平台,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治理信息化。

第四节 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现代美丽家园。

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快实现城乡居民饮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切实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完成农村110KV线路和低压线路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农村路网提质改造、路面拓宽工程,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水平,健全农村客运和物流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交通物流网络。在农村大力发展太阳能,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网络,推进农村道路“亮化工程”。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实现管道天然气入户。积极推进光纤进村和宽带惠农工作。

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以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为抓手,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文化、卫生、养老、能源、环保、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市场监管,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全覆盖,建立城乡互动和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村镇、智慧乡村建设依托农村综合服务设施,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在农村建设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互助养老幸福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两个较高规格的日间照料中心。

促进农民增收。依托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等产业业态,发展特色产业型、股份合作型、乡村旅游型等经济产业,推动农业价值链高端化发展,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推进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扶贫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用好政策组合拳,强化组织实施,为脱贫成果巩固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教育、健康扶贫等成效,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做好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禁养退捕。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增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内生发展能力,培育和留住一批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激发作为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

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扶持田园综合体、现代农庄、电商平台等的开发建设,为工商资本下乡、大学生回乡、农民工返乡拓展创业就业空间。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改革,探索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服务模式。

专栏4-4  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电网升级等重点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大交通”建设,抓好主城区与次城区、小城镇与城区之间道路建设,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统筹城乡“大网络”建设,按照城市标准和要求对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进行电网改造,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打造城乡一体化配送体系。统筹城乡大水系建设,加快建设同源同网同质的城乡一体供水体系,改造城乡供水管网,建加压泵站。构建完善城乡生态水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渠道,实施山塘清淤加固维修。

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工程。修复资江、邵水、红旗河、洋溪、淡雅溪等水系生态功能。农村河道疏浚、护岸、防洪堤工程,水闸、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等。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打造一批省级生态村。推进高崇山镇、渡头桥、火车站区域乡村文明建设,扩建云水村水杉林基地,打造邵阳市的后花园。


第五章 打造繁荣都市型经济

实施“强三提二增一”产业发展战略,集聚做强第三产业,转型提质第二产业,创新增效第一产业,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新模式,全面增强双清区经济体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第一节 集聚做强发展现代服务

巩固和提升服务业产业核心地位,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高端服务业载体,不断提高服务业集聚度,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多元产业形态、多型产业模式,重点建设资江-邵水沿河消费经济带,打造湘中湘西南服务业创新创业高地。

发展融合型消费经济。立足扩大消费,以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夜间经济、教育培训等消费型服务业。

——发展现代商贸。加快建设和发挥城市综合体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升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探索全新商业模式,通过引入各种门类的艺术展览、体验活动,让消费者在大型商场“一站式”享受多元服务,打造“网红”商贸中心。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专业市场,着力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专业交易市场,加快建立湘西地区农产品博览展示中心。鼓励发展社区商务中心,积极发展综合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农贸市场、仓储式商场,形成多业态的社区商贸模式,推动新零售进社区。

——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等多元消费型转变,打造红色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生态休闲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双清区文化旅游影响力。弘扬红色文化旅游,加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以红色为主题开发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项目,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质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结合老工业区和旧城改造,加强旅游与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打造老工业艺术区,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活动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实施双龙紫薇园创4A景区工程,发展户外拓展、科普教育、住宿、餐饮、露营、娱乐等业态,增强宝庆名景的价值维度,提升城市品质。

——发展夜间经济。“美食”“休闲”为主题,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引导各商业广场打造属于自IP特色饮食文化街区,引导和支持本土商标品牌创建、拓展商标品牌价值,建设一批特色夜消费街区和24小时”夜市,培育一批体现邵阳文化名城、形成城市品牌的夜经济载体,形成一批具有区域标识度、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夜经济场景。衍生发展夜间经济形态,培育家政、养老、教育、体育、娱乐、演出相关经济主体推动夜间经济多元化发展,扩大和提升家庭服务消费。

——发展教育培训。重点发展早教幼教培训、艺术及特长培训、体育素质培训、课外辅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研学和社会实践,培育本地教育培训品牌,推动教育培训机构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建设研学和社会实践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集团,适度发展“互联网+教育培训”,提升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水平。

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以千禧天地、和盛佘湖新城等城市综合体为载体,加快引进大集团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和新型业态等高端功能性机构,重点发展都市物流、现代金融、现代楼宇等总部型产业,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发展都市物流。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都市物流总部业态,推动多式联运、集中配送等物流模式发展,打造智慧型现代物流网络。完善综合物流园区、大型分拨配送中心、社区末端配送节点组成的三级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区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夜间配送、同城配、落地配、入宅配等配送模式。支持企业采用服务外包、物流托管等联动模式,打造“物流业+”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领域的全方位、全过程应用,提升物流业智慧化水平。

——发展金融经济。加快建设邵阳金融城,提升金融要素集聚能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形成可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支持沿海发达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双清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探索引进中介机构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等服务。发展科技金融,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支持新能源、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

——发展楼宇经济。充分发挥港洽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恳谈会、各地邵阳商会等中介组织和民间团体的重要作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机构。壮大本地总部企业,鼓励邵阳市本土装备制造、商业、地产、服装、电子、软件及服务外包、农副产品加工、皮革深加工、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具备行业优势的规模企业将综合性总部、结算总部、投资总部、研发总部设立在双清区。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数字经济孵化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商贸、物流等产业活力,形成促进经济整体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着力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互联网零售、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三类平台建设,加快引进电子商务领军企业,培育面向制造业和农产品生产领域的电子商务骨干应用企业和电子商务业态,拓宽电子商务服务领域,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带动实体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新零售进楼宇,为中小微电子商务企业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利用国际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出口产品,打造对接东盟、新丝路、自贸区、中非合作的新平台。

——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面向城市管理、政务服务、治安防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生态环保、公共资源交易、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大数据平台,重点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数字内容业等,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合理布局大数据中心,加快政府数据资源整合与开放。积极引进大数据重点企业,为双清区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互联网金融”“平安城市”等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发展软件业。聚焦智慧产业、智慧城市等发展热点,建设双清区软件信息园,以维宏科技、天地科技、百竞科技、新天地科技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依托城市综合体,建设一批互联网软件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发针对餐饮、商场、流通、商务、金融安全需要的软件,重点发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APP、区块链等的标准化和开源化软件,为龙头骨干企业和下游消费行业应用软件提供配套支持,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专栏5-1 服务业重大工程

现代商贸。建设友阿国际(二期)、悦海芳成、千禧天地等城市综合体。

文化旅游。包括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湖南省地下工作委员会旧址、姚喆故居、志成新世界文化产业园、宝庆古城、莲荷生态体育康养特色小镇、佘湖公园、双清公园、时代公园、爱莲公园、户外拓展训练基地、汽车露营基地等。“双江秋月”“佘湖雪霁”“洛阳仙洞”等

夜间经济。重点分布于民俗文化仿古街、文化艺术中心、友阿广场、金罗湾、人民广场等。

现代物流。建设湘西南农产品物流中心、华湘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双清区物流分拨中心、邵阳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等物流业重大项目。

第二节 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工业

加快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特色农产品加工等4大产业链。加快培育知名品牌、核心企业和关键技术,推动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局面,全力支持经开区创建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十四五”期间,保持工业技改投入资金占工业新增投7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左右。

装备制造产业链。以维克液压、伊顿贝克液压、达力电源、一城零部件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输变电成套装备制造、数控装备制造、高压柱塞泵高端液压件研发制造。加快实施维克液压产业升级项目、伊顿贝克液压超高压柱塞泵技术改造项目、一城零部件新建汽车零件生产线项目,着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示范。

生物医药产业链。以玉新药业、湘中制药、邵阳中医院为支撑,重点推进中南制药甾体激素类制剂药物研发及生产、玉新药业甾体激素原料药扩大生产、宝庆防护用品医用防护生产线、金台酒厂新建消杀产品生产线等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等研发。鼓励邵阳中医院研制与调剂使用院内制剂,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扶持和推动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发展。

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鑫鹏科技、天堂助剂以及金鑫发制品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推进天堂助剂PVC热稳定剂生产线、华源羽绒加工生产等项目,发展再生资源技术、装备与节能服务。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治理产业,加快鑫鹏科技再制造产业链基地建设,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渣、废塑料、废旧电池、废矿物油的回收综合利用。发展重金属废水、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深度处理与回用等环保治理技术及装备制造。鼓励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PPP模式,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以天香生物、海哥牛肉、湘巧家熟食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引导和支持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对食品加工进行改造和升级,重点建设智迩康乳业乳酸菌饮料、伊斯兰海哥智能牛肉加工等生产线项目。

专栏5-2 现代工业重大工程

装备制造。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升级、分三期建设,第一期新建智能高端柔性生产线二条,第二期建设智能高端柔性生产线二条,将公司研发心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液压配套产业建设项目,第三期新建厂房,购置美、德高端智能生产线10条等。

生物医药。湖南玉新药业有限公司甾体激素原料药扩大生产项目、新建生产线1条,新增设备200台套,湖南中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甾体激素类制剂药物研发及生产项目,新建生产线2条,新增设备300台套等。

循环经济。鑫鹏科技再制造产业链基地,新建1万台/年汽车拆解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废钢铁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国际交流和研发中心、配套商务服务中心,邵阳天堂助剂化工有限公司PVC热稳定剂生产线建设等。

特色农产品加工。海哥智能牛肉加工生产线项目、智迩康乳业乳酸菌饮料生产线项目等。

第三节 创新融合发展都市农业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安全、高效为标准,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引进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兴旺、业态丰富的都市农业,打造邵阳市“城市后花园”。

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无花果、葡萄、草莓、黄桃、五星枇杷等特色种植业,完善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果园子”基地,强化“菜篮子”基地功能,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综合发展,实施“农业+”行动,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渔夫垂钓等高端乡村旅游产品,推进乡村创业创新创客工程,不断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及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为湖南省城郊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模式。对接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创业创新基地,共同发展数字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

建设特色小镇。加快建设紫薇小镇,依托莲荷省级森林公园生态优势,建设品种全、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紫薇展销平台,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延伸建设亲子园区、精品民宿,以健康养生、旅游居住等功能为核心,引进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加快建设高崇山葡萄小镇,实行葡萄标准化生产和订单农业,大力推广适用先进的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大力发展葡萄酒制作产业,带动全镇葡萄酒文化、休闲、娱乐事业的发展。

建设田园综合体。采用城郊农业发展模式,推动渡头桥镇、火车站乡等区域承接引进相关业态龙头企业集聚现代生产要素,打造集采摘农业、休闲旅游、文教科普、餐饮住宿多功能融合的综合性田园综合体,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牵引器。建设田园农业景观区,开发体验式园圃等农事景观。建设休闲文旅聚集区,引入涉农产品艺术创新、亲子活动基地。建设特质生活居住区,构建乡村新型社区,引入主题民宿、农家小舍、主题餐厅。

专栏5-3 都市农业重点工程

双清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加快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扩种蔬菜、水产养殖、精品水果基地,发展特种养殖业;新建农业加工厂,生猪产业链、冷链物流园,修建休闲观光旅游区,新建欢乐农庄、主题广场等休闲旅游配套设施。

特色小镇建设工程。1)紫薇小镇。在紫薇品种资源收集园、紫薇新品种选育园、紫薇扎景新产品研制园、紫薇产品标准化生产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集紫薇苗木展示、销售、交易、旅游观光、生态教育于一体,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小镇。(2)葡萄小镇。建设高崇山葡萄种植基地,将葡萄种植建成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推动镇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1)火车站乡田园综合体。引进蔬菜、早熟柑、优质稻等主要种植农作物新品种,集农业科研、种植、特色养殖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建设生态蔬菜、精品水果、水稻种植基地。(2)前进村振兴农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建设亲子活动基地、主题民俗、田园剧场、养生客栈、康养公寓等。


第六章推动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紧跟湖南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步伐,按照“五好园区”建设标准,严格落实“二主一特”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中国特种玻璃谷”,奋力打造具有特种玻璃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高地,以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对接东盟、非洲,粤港澳大湾区与湖南自贸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国家一流园区的核心引领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排头兵和先行区。至2025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600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分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三一专汽产值突破300亿元),智能家居家电产业链达100亿元,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链达1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达50亿元,其他产值约150亿元(其中时尚用品产业链8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链50亿元)。新经济产业链达100亿元。充分突出制造业的产业主体定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

第一节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居家电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先进装备制造。以三一专汽、维克液压、邵阳纺机为龙头,以通达汽零、兴达精密等企业为重点,规划引进一批重点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类企业,重点发展搅拌车、智能环保渣土车、汽车零部件、邵阳纺机、液压件、住宅工业机械等领域产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优化产品生产线,加速提升规模生产能力,以实现高效的规模化生产。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为邵阳先进装备制造工业提供发展空间,将园区建成吸引装备制造行业的集聚洼地和先进装备制造高地,形成以汽车制造及其加工业为主导,其它机械装备制造为补充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培育和引进先进装备制造类企业80-100家,建成三一生态智能产业园,打造以三一重工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智能家居家电。以拓浦精工、慕容家居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前瞻性技术的公司,加速推进工业4.0智能制造小镇建设,打造中南地区领先的智能家居家电产业集群。到2025年,智能家居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主导产品智能电饭煲达到年产50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的电饭煲生产基地。

第二节 快速发展特色产业

以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中国(邵阳)特种玻璃谷”为目标,培育和引进新型显示材料类企业50-100家,全力以突破国家“卡脖子”技术的盖板基板玻璃产业为主导,以彩虹特种玻璃等项目为龙头,充分依靠邵阳智能终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东盟科技产业园等园区载体,承接发展新型显示材料上下游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集群。鼓励彩虹玻璃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下游显示材料等领域拓展;加速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引进一批新型显示材料、电子信息领域的骨干企业;突出引进培育下游产业链, 大力培育和吸引电子产品、通讯产品、智能终端产品等生产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和控股等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做大做强。

2025年,新型显示材料及其相关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20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4家、过5亿元企业10家、过亿元企业30家。

第三节 努力发展新兴产业

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国内一流锂电池及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中南大学在国内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大力发展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为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及锂电池新材料产业。积极推进湖南时代联合新能源、凯宸新材料等项目稳步投产,推动智慧交通储能充电站(桩)系统、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纳米碳导电浆料、硅碳负极材料、高镍正极材料、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等10余个项目加快建设,培育和引进10-30家企业。

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原则,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对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实施改造,实现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共享,促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专业化、社会化。一是加大引进力度,增加招商吸引力。利用珠三角地区电池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引进技术、工艺成熟和有带动效应的电池材料大型企业,加强高镍三元材料,石墨烯、碳硅复合材料、高端湿法涂覆隔膜等技术研发,带动其他企业的引进以及本地企业的发展。二是以产品创新稳定电池企业发展。加强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固态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的技术研发,做大做强动力电池市场,形成规模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三是将电池回收及降解再利用列入重点发展计划。完善电池回收技术体系,加强对科技型电池回收企业的财政支持以及税收、用地优惠。

2025年,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亿元。

第四节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十四五”期间,以建成湘南湘西地区具有标杆示范效应的新经济产业集聚平台为目标,加快推进新经济产业园建设,在已引入阿里巴巴、京东、58集团等国内省内知名新经济企业的基础上再行引入30-50家新经济企业,加快运营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一是对涉及互联网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申报自主创新资金、战略性产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以及财政专项资金。二是鼓励各类资金扶持互联网产业。借鉴中关村经验,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合作,建立天使投资联合基金,每年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有突破意义的互联网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向互联网企业及项目发放贷款。三是经认定的互联网企业,可参照软件企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鼓励互联网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参照相关税收政策享受优惠。

2025年,互联网产业力争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第五节建立健全配套服务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服务业支撑,要充分发挥经开区毗邻沪昆高速、怀邵衡铁路等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四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增强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充分发挥经开区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引进15家以上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努力将物流园区打造成集交易、运输、仓储、配送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积极落实邵阳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邵市政办函[2020]58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宝庆肉类联合加工项目建设,建设集生猪屠宰、交易、配送、冷库储存等为主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中心。

加快构建电子商务产业链。融入邵阳区域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积极培育经开区本地电商发展,在引入成熟电商和培育本土电商上下功夫,加快经开区内企业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的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进驻经开区,积极推动线下实体经营企业和线上电子商务企业的联合,建设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经开区特色优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现建设电商型企业50家以上。

加快提升现代科技服务。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和“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模式,孵化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5家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鼓励引进更多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宝城公司、国有担保公司等载体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积极推进企业多渠道融资,鼓励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等多种形式直接融资。推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研究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进融资担保方式创新。

2025年,现代服务产业链力争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其中新经济产业链达100亿元。


第七章构建生态文明新体系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科学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河流、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优化改善城乡人工生态系统,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以资江、邵水、红旗河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纵深推进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水环境治理,开展资江沿线城市防洪保护圈建设、水源地治理,建设生态沟渠、垃圾收集与中转站,实施排污口下游、主要入河(库)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实施资江水生态修复工程、邵水水生态修复工程、红旗河、洋溪沟、龙须沟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等,开展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建设等。加强水资源保护,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落实禁捕退捕工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强化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面推行林长制。以莲荷森林公园、紫薇公园、佘湖公园为主体,完善“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体系,提高公共绿地供给。积极推进邵阳大道白马大道、G320公路城市主次干道的增绿补绿工作,切实抓好资江、邵水、红旗河两岸风光带建设、佘湖山至紫薇公园游步道建设等重点绿化项目。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着力补齐生态廊道、村庄公共绿地及村民房前屋后等绿化短板。

优化改善城乡人工生态系统。加快落实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继续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完成渡头桥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积极推进雨污分流、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在行政村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重点实施双清区城乡环卫一体化、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推进公司统一收集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管理,构建覆盖全区城乡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到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2025年,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二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以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

深化大气污染治理。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持续深化常规污染源治理,强化新型污染物减排和协同控制,杜绝重污染天气。提高重点区域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加强道路扬尘、工地扬尘管理,严格落实建筑工地“七个100%”。降低交通源废气排放,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推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国六标准。严禁露天焚烧垃圾、秸秆等行为,到2025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

完善水污染防治体系。按照“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的治理思路,加快推进工业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工作。重点实施资江、邵水、红旗河排污口治理工程、龙须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全面推广节肥、节药和生物防治技术,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禁养殖污水未经处理排放。

加强土壤和固废污染治理。完善土地环境分级管理制度,开展老工业区土壤修复与治理工作,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定期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在经开区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健全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和再利用体系,落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审批等制度。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改造,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加快形成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产污强度低、能耗低、清洁生产水平先进的工艺及产品。大力推进工业、建筑等行业开展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推进重点用能企业技改升级和综合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项目。推进大型公共建筑、机关事业单位建筑节能改造、照明系统升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企业节水改造与中水回用,建设节水型农业,倡导生活节水。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高用地综合效益。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低碳循环工业,推进重点行业的低碳化改造,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群。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树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观,鼓励企业优先生产销售绿色产品,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广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引导居民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杜绝餐饮浪费,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加快推广绿色出行,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积极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鼓励共享电动车单车等出行方式。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第四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能力建设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体系,落实生态环境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督、执法、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和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形成全民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政策。加快“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强化环境监测监督执法。统一规划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建设水环境监测中心、水利工程监测站网,强化重要污染源监测,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与发改、水利、自然资源、司法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严肃查处影响环境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建设“数字环保”监控和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环境监管体系网格化。

防范化解重大环境风险。完善森林火灾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清明等重点防控时期管理。严格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强化环境风险评价,督促企业落实防范环境风险主体责任,提高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危险化学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降低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健全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环境应急信息化建设。

推动形成良好生态文化。加快建设具有双清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生态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广场,培育和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素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广力度,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形式,普及环保知识理念,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评选推介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专栏7-1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重点流域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主要包括资江沿线城市防洪保护圈、水源地治理工程及风光带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资江水生态修复工程、邵水水生态修复工程、邵水支流淡雅溪上游护坡护岸工程、资江风光带水利风景区、资江-邵水沿江(河)城区休闲风光带、红旗河、洋溪沟、龙须沟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双清区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资江水源地保护工程。

森林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包括莲荷郊野公园、佘湖公园扩建工程等。

水污染治理工程。按照“一河一策”实施河湖治理和生态修复、机构建设、管护工程,主要包括资江、邵水、红旗河排污口治理工程、龙须塘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及环卫一体化建设,主要包括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渡头桥镇污水处理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渔长村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环境监测与执法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中心建设、水利规划与科研、水利工程监测站网建设项目。


第八章 推进和谐幸福双清建设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建设现代化幸福新双清。

第一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和科技供给体系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教育强区为基本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迎接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检查验收。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优化发展各级教育。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中小学覆盖面重点实施双清区新建、续建、改扩建小学建设项目,推动邵阳市第十七中学搬迁,解决生均校地、生均校舍严重不足和邵阳大道沿线(经开区)学位紧缺困境。修好九东路、化纤路,改善邵阳市第九中学和龙须塘小学教学环境和区位条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快推进双清区幼儿园建设。加大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力度,落实旧城改造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的规定。大力发展公办民助学前教育,适当引进优质民办幼儿园,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附设幼儿园,利用国有闲置资产改建幼儿园,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十四五”期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逐步探索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扩建双清区中等职业学校高崇山校区,利用云水中学闲置校舍,改建成云水职业中专,启动职业教育城建设,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和老年教育,畅通终身教育通道,建设学习型城区。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打造以邵阳市第一中学、东塔小学为代表的双清名校,加大名校引进力度,打造名师团队,唱响双清教育品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在白马大道与邵石路交汇处、新行政中心周边引进建设高标准民办学校。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充分保障残疾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改革中心学校管理体制,探索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学生实践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双清区研学基地(莲荷)、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学前教育中心。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推动形成教师校际合理流动常态化制度,大力推进教师区管校聘。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完成“国培、省培计划”教师培训任务,引进和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推进双清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家长学校管理创新,形成家校良性互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快推进区委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

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依托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战略目标,以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建设和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为牵引,以双清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主体,聚焦“创业、交易、服务、交流”四大功能,建设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分市场,打造全区乃至全市的“招商引资+技术成果转化+产业整合+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资产管理+载体代建”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科普工作推进力度,以邵阳市科技馆为重点,建设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展览、科技培训及科技信息交流场馆及配套设施,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专栏8-1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创业工程

基础教育工程。重点建设双清区第一实验、新东、白云、博文、育红、高崇山等幼儿园等。新建京都学校、大水小学、集仙小学、碧桂园小学等,续建明德学校、博文小学、志成学校等,改扩建东塔小学、前进小学、佘湖小学、育英学校等。邵阳市第十七中学搬迁、云水职业中专、高崇山职业教育城。

拓展教育工程。双清区研学基地(莲荷)、双清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双清区学前教育中心、双清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双清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邵阳市科技馆,潇湘要素大市场(邵阳)、创业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于一体的省级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等。

第二节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以保障全区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打造健康体魄为目标,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身行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完成地方志书编修任务,全面系统地记述本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依托全区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非遗馆、全民健身体育中心,丰富服务功能,打造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商务休闲、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主体。推进区档案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打造双清区“文化云”服务平台、智慧文化数字平台。加强文化、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效利用企业、学校、社区等场馆,广泛开展“锦绣双清·紫薇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街道、社区开办文化艺术辅导站,免费为居民提供文化艺术类培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创意文化人才,鼓励创作文艺精品。

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战略,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双清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依托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快打造专业人才培训、“剧场演出”“送戏下乡”等业态。推动文化传媒与“数字双清”建设相结合,以邵阳日报社为主体,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支持大型文化企业在基层设立文化物流网点、经营服务场所,开展连锁经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市场开发和建设,支持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加快发展。

实施全民运动健身工程。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支持发展群众和社会体育事业,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赛。加快实施“运动·健康双清”系列项目,建设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健康双清”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营地、水上运动主题公园,完善“运动双清”体育健身步道等串联各景点的城市步道、城郊骑道、山地游步道、公园跑道。建立完善的国民健康体育组织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重大体育赛事、重大体育纪念等活动,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农村,加大赛事宣传、推广力度,切实提升全民健身意识。加强竞技体育建设和体校管理,强化青少年后备体育人才培养。鼓励“体育+乡村振兴”“健身+文旅”等跨界融合发展。

专栏8-2  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工程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双清区文化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含门户平台PC端、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读者卡、扫描枪、OPAC检索系统平台、分馆图书管理接口、文化馆总馆直录播系统空间、非遗特色库、博物馆、美术馆系统、文化讲堂、文化地图、文化视频、智慧教室(直录播教室)、文化一体机、大数据屏级系统、管理电脑、业务器材。

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文化数字平台,智慧图书借阅系统,建设64家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分布区域为成熟物业小区、基础设施完善的村、社区,确保10分钟阅读圈的布局规划。

全民运动健身工程。主要包括双清区文化体育中心项目、“运动双清”体育健身步道系列项目、体育公园、水上运动主题公园、户外运动营地、双清区全民健身中心等。

第三节 推进健康双清建设

坚持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重要位置,树立“大健康”理念,建立和健全功能完善、覆盖城乡、高效运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防控体系,努力提升全区居民健康水平。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科医生队伍、智慧医疗工程建设,建立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二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区人民医院搬迁等项目,加快建设重大疾病防控阵地(实验室、应急中心),争取在邵阳大道布局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基层卫生院(服务中心)建设、搬迁。坚持中西医结合,推进邵阳市中医医院医疗养老项目建设,提升治未病和慢性病诊疗能力,力争“十四五”末慢性病管理覆盖面达80%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妇幼健康体系,服务好“全面两孩”。

提高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大力引进和留住医疗人才,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使全区居民享有与现代化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医疗服务。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安全。积极运用“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提升远程医疗、电子预约、电子诊断在医疗服务中的占比。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积极协调和引导市级医院参与经开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升经开区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完善疾病预防工作机制。建立稳定的疾病预防投入机制,加强疾病防御和控制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健康体检、慢病管理、职业病防治、社区重点人群(老年人、残疾人、妇幼等)的健康服务工作,加强精神残疾病人的管治工作。明确辖区内医疗机构、区直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医防协同新机制,健全适应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做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和医疗服务等卫生监督,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拓宽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让育龄妇女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权利。积极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运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协调配合,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管理。

专栏8-3  健康双清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二期)、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含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双清区人民医院搬迁(公共卫生应急中心)项目、邵阳市中医医院医疗养老建设项目、城市区域医疗中心暨湘西南特色专科医院项目、双清区基层卫生院建设项目、昭阳片区基层卫生院建设项目、滨江街道、火车站乡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搬迁项目等。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原则,统筹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就业保障、社会福利等工作,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充分就业、公平就业、稳定就业,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鼓励劳动者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机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创业促进就业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群就业帮扶工作,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退役军人服务站、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落实好各项政策,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探索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建立更加便捷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政策衔接,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落实“低保”“五保”和孤儿基本生活最低标准提标工作。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引导慈善组织、慈善企业开展助困、助学、助医、助孤、助残等活动。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完善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温馨之家”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重点实施双清区康复卫生健康事业项目、留守儿童和妇女保护中心,完善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提升身心健康。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区老年养护院运营管理,推进普爱养老服务中心(原双清区福利中心)改扩建,新建双清区老年养护院(二期)、莲荷颐养生态园、养老服务驿站,“十四五”末实现社区公益养老机构全覆盖。探索开展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建设高规格日间照料中心,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9064”养老服务格局,健全居家和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打造公办、社会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四轮驱动”,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殡葬事业改革,在全区形成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的殡葬新风尚。

专栏8-4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健康养老工程。新改扩建健康养老、养护、残疾人康复等设施,主要包括莲荷村康养基地项目、邵阳市双清区老年养护院(二期)工程、双清区普爱养老服务中心(原双清区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双清区莲荷颐养生态园项目、双清区养老服务驿站、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0-6岁儿童康复中心、双清区居家和社区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

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双清区康复卫生健康事业项目、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保护中心项目。

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职能、释放社会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依法治区,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力打造平安双清。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创建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以及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事务规范化管理,推进双清区乡镇(街道)办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防范和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机制建设,坚决维护全区经济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深化平安双清建设,完善“快警平台”等治安防控平台,提升“一村一辅警”“宝庆大叔”基层群防群治能力,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两打两控”,加大涉毒犯罪打击力度,增强吸毒人员突发刑事案件预防能力,提高人民禁毒满意度。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市场监管法治体系,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杜绝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全面推广“最多访一次”,推动信访积案化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加快推进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社会矛盾,保障困难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深入推进网络问政,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公安、安监、消防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相关预案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增强部门联动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加快应急信息化能力建设,建立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持续推进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整治和马路市场等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行动。继续开展基层消防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防救援经费保障机制。

专栏8-5  社会民生发展重点工程

双清区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建成集办公、生活、文体、交流、政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

滨江公共服务及设施中心建设项目。改建滨江街道梓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百合村日间照料中心,补充完善群众室外休闲运动等公共服务功能。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积极推进改革,稳步扩大开放,紧抓湖南建设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历史性机遇,依托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化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改革,营造开放发展环境,推动双清区成为湘中湘西南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第一节 深化改革激发新潜力

坚持改革发展,充分把握重大领域改革深化的机遇,根据国家、省、市改革新方向、新路径有针对性部署推进关键性改革。突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管理、市场机制等重点领域,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四办”改革、“三集中三到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引领,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向基层延伸、向公共场所覆盖、向项目业主拓展,规划建设“市民之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联机制和政企沟通平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施行企业开办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3个月。全面施行多图一审,对重大项目实施分段许可、分段施工。全面落实“跑一次、免打扰、前审批、总测绘、保用工、扶升级”等措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扎实推进“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实现“一单尽列,单外无单”。修订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积极探索“飞地”园区,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建立和完善乡镇办为主体的征收体制改革,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被征地居民权益保障机制。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与约束机制。

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定价程序,构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政府重点监管价格行为的价格运行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价格体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完善价格社会监督体系。

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预算公开,实行透明预算。实施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算和化解机制。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财政综合考评机制。规范国库管理,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全面构建预算编制同步监督、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资金使用跟踪问效和监督成果综合运用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开放融合增加新活力

依托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邵阳-东盟经贸合作示范区和电商产业园,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平台,利用邵阳海关正式开关运行和保税改革契机,深入实施“五大开放行动”,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不断优化出口结构,积极拓展各级市场,大力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实施“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以建设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双清区的要素优势,依托“港洽周”“沪洽周”等载体,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城市在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全方位深入合作,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条。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推动产业间分工协作,促进联动发展。强化与大祥区、北塔区、新邵县、邵东市等在产业布局、环境治理、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协作共享。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对接500提升产业链行动,突出城区主动承接商贸物流、总部楼宇、金融会展、文化旅游、都市农业等领域产业转移,经开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先进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经济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实现产城融合、产兴城荣,提升全区发展的整体质量。加强项目包装开发,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实施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活动,积极引进中500、知名央企和大型民企等优质企业与项目。大力推进精准招商,积极实施股权招商、品牌招商、委托代理招商、智慧招商、网红招商、伙伴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新模式,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政府招商基金,建设招商利益共同体。

完善开放合作平台。实施对接自贸区提升大平台行动,建设与湖南自贸区连通的物流大平台、资本大平台,中非易货贸易大平台等,打造大湘西对接湖南自贸区的重要枢纽。加快国际展会、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通关代理中心、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等平台建设,更好地为外贸企业提供包括通关、物流、融资、退税等全程供应链服务。实施对接新丝路推动走出去行动,完善海外贸易平台,鼓励支持皮革、发制品等优势产业组建联盟“抱团出海”和“借船出海”。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引领和约束,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监督评估,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谱写“十四五”时期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建立健全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形势、研究重大事项的工作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化拓展政治建设考察,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党支部“五化”提质工程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第二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和水平,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第三节 推进清廉双清建设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施 “两清单一措施”,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营造风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约法三章”,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续推进廉洁单位创建,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紧盯不收敛不收手,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第四节 加强规划引领和约束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理念,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协调一致。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建设,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和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力度和效果。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地。

第五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要保障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保障本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实施。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广泛团结各界人士,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第六节 强化规划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明确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标准,防止规划执行的随意性,把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列入年度考核体系,将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区人大常委会监督检查。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末期评估,提出评估报告,视评估情况报区人大常委会同意后进行动态修订调整。


名词解释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空心房:农村长期闲置、无人居住的老旧土坯房。

3、八大专项整治:系指建筑工地、渣土运输、道路扬尘、工业污染、城区烟花爆竹燃放和垃圾、秸秆焚烧及烧山、机动车污染、禁燃区禁煤进行的“八大专项整治行动”。

4、“双河长”制:“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并轨的“双河长制”,推动公众参与流域治理。

5、“多证合一”改革:“多证合一”是指证照整合改革,使“一照一码”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在“多证合一”前,相关工作曾经历过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此后在此基础上,又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6、“先照后证”改革:“先照后证”是指对依法需要取得前置行政许可的经营项目,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或许可,再工商登记的登记制度。

7、“七个一”项目管理制度:系指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线推进、一抓到底”的“七个一”工作机制。

8、“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9、“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10、“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11、“双循环”: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即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2、“一带一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提出,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13、“一带一路”:2019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14、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8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包括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邵阳市,旨在打造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示范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

15、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16、“退城入园”:主要指工业企业让出城中土地,搬迁至工业集中区内发展,盘活城区土地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产出效率更高、污染排放更少的企业,是推动产业转型集聚、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17、“三高四新”: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18、“二中心一枢纽”战略:邵阳市委市政府立足全省,着眼本地,提出邵阳要建设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19、“白改黑”:把原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灰白色)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黑色),达到环保、防尘、降噪和增添行车舒适性的效果。

20、“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21、“9064”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22、夜间经济: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现代城市业态之一,系指从下午6时至次日凌晨6时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第三产业中晚间购物、餐饮、休闲旅游、娱乐、学习培训、影视、商务活动等。

23、总部经济:伴随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而产生的经济模式,这些区域以其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引发资源大规模集聚,形成有特定职能的经济模式,对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战略意义。

24、循环经济:遵循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减量化即减少资源投入,再利用即延长产品使用时间,再循环即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利用。

25、楼宇经济: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以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咨询业、娱乐服务、高科技企业、旅游服务企业等各类企业和公司。

26、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以大数据为基础要素的经济形态,是介于互联网经济和未来智能经济的一个中间形态,其通过大数据使用实现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展作用的经济形态都可纳入数字经济范畴。

27、“三线一单”:系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28、“七个100%”:即施工现场100%封闭围挡;砂、石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拆除工程100%洒水;出工地运输车辆100%冲净车轮车身且密闭无洒漏;暂不开发的场地100%绿化;外脚手架安全立网100%张挂。

29、“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后,目前已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30、“宝庆大叔”:系指邵阳“宝庆大叔”红袖章护平安行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重点发动社区(村)干部、退役军人、青年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等,在派出所、一村一辅警、邵阳快警、社区民警指导下,参加群防群治工作。

31、“放管服”改革: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32、“四办”改革: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

33、“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是指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三到位”是指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34、“一件事一次办”:对企业群众需办理的一个“事项”,一次告知、一次表单、一次联办、一次办好,线上“一次登录、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35、“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通过清理和精简各地方相互冲突和抵触的相关目录,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现有效规范政府行为。

36、“飞地”园区:系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飞出地”的资金、项目放到“飞入地”的产业基地、园区。“飞地”园区可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飞出地”“飞入地”的互利共赢。

37、“研发飞地”:系指注册在双清区的企业到双清区外其他人才集聚地区建立的研发中心。

38、“人才飞地”:系指注册在双清区的企业到双清区外创新资源集聚地区(主要指发达地区),建立的吸纳人才的集中办公区域、创业园区,其是用于实现项目异地孵化的一种柔性引才方式。

39、“五大开放行动”: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对接“新丝路”推动走出去、对接自贸区提升大平台、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五大开放行动”。

40、“两清单一措施”:《区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区委常委会成员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党委(党组)、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成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具体措施》

41、“自身IP”:IP原义为知识产权,为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首字母缩写。2015年前后腾讯等公司提出泛娱乐战略后,IP成为网络热词,泛指版权等专有权利。规划中,自身IP泛指各商业广场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商标、名称、LOGO、图像、外观设计等与企业文化相关的知识产权。

主办单位: 双清区人民政府  承办:双清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电话:(0739)-5261509 网 址: www.shuangqing.gov.cn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32号 湘ICP备20009005号 网站标识码:4305020001 地址:邵阳市双清区宝庆东路
主办单位:双清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双清区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