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尽快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驱动”新格局,推进双清经济社会又好更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按照充分体现前瞻性、宏观性、可行性的要求,结合双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环境优美、发展协调的全区城镇发展趋势。以完善的城镇功能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为吸引,促进城镇人口集中,统筹城乡用地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规划原则
1.全面协调,立足长远。规划要立足现实,更要兼顾长远,全面协调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城镇环境、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等要素,结合农村人口向双清城区转移的速度,以及双清产业发展的规模,满足长远发展需求,合理设计双清城区的综合承载力,为双清的可持续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2.突出特色,科学布局。根据双清城区、邵阳经开区和各乡镇区域位置、辐射能力、产业发展、配套设施、比较优势等基础性要素,按照“人口规模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布局结构组团化、组团间隔生态化、建设风格特色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各自特色,明确双清区城镇发展建设的功能定位。
3.资源共享,集约发展。抓住邵阳经开区地处双清地界的特点,结合生产半径和居住半径要求,合理布局居住、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和引导人口在双清居住、工作和生活。同时,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规模,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节约用地,整合资源,集约发展,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4.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充分学习借鉴省内外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从双清自身的基础和外部条件出发,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带动,加快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见效,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三、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基础条件
双清区辖1个乡、2个镇、9个街道(含邵阳经开区托管的“一镇十村”,即高崇山镇和火车站乡世纪新村、栗山村、集仙村、红旗社区,渡头桥镇东城村、新群村、鸡笼村,爱莲街道砂塘村、云十村,兴隆街道财桥村)。土地总面积137.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0亩,森林覆盖率为29.8%。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整理,双清区现状建成区面积为36.5平方公里。2019年,双清全区户籍人口27.87万人,常住人口32.28万人;城镇人口26.88万人,城镇化率83.11%。全区尚需改造的连片棚户区63个,总用地面积146.8公顷,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6.5%,城市道路硬化率100%,城市绿化覆盖率26.7%,正在推进龙须塘污水处理厂、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项目,其它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二)发展定位
按照“改造双清老城、北拓南扩外展”的原则,进一步拉开双清城区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承载力,打造“山、水、园、林有机融合的乐业宜居城区”。
(三)发展目标
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2万人,占邵阳城区人口比例达到46%;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95%。城市各项基础设施齐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求,双清吸引力明显提升、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四、规划构想
(一)用地布局
1.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因素,双清区的发展方向主要为向南、向北拓展;向西、向东为次要方向,总体发展方向可概括为:“南拓为主,北进为次,西联东延为辅”。近期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结合龙须塘片区“两沟两路”综合整治,以及市行政中心搬迁,加快双清向南和向北发展。
2.空间结构
通过整理双清城市结构,充实双清内部空间,循序渐进拓展外部空间,引导双清城市生长。规划双清城市空间形成“一带、两轴、三片”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带:围绕邵水-资江滨水空间形成的城市公共功能及景观带,既是城市的重要生活带,也是生态廊道和旅游景观通道。两轴:(1)东西向空间发展轴,即依托邵阳大道、洛湛铁路(娄邵段)和渝衡铁路(怀邵段)等交通通道联系大祥、双清和邵阳经开区的一条东西向空间发展轴。(2)城市中心景观主轴:以邵阳新行政中心、龙须塘滨江创意文化中心和北塔生态园为主要节点打造新的城市中心景观主轴,加强公园绿地、滨水开敞空间及公共设施的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序列,优化城市总体格局,提升城市形象。三片:城东邵阳经开区、城南市行政中心和城西老城区。
3.建设用地规划
(1)公共中心。规划双清区以邵阳大道为公共中心发展轴带,包括市行政中心、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和中小学校等公共设施用地及公园广场用地。
(2)行政办公。以市新行政中心为基点,沿新华南路东侧布置市级行政办公区,并带动部分市直机关单位东迁,形成全市行政中心,加速推进双清南部的发展建设。
(3)商贸金融。现状已形成人民广场商圈(大汉步行街、金百汇商业街、友阿国际等)、建设南路商圈(志城新世界、步步高新天地)、龙须塘商圈(金罗湾国际商贸城)和宝庆东路商圈(红星美凯龙、湘桂黔建材市场、湘西南大市场、宝庆商贸城等),应进一步强化上述商圈的商业功能,扩大覆盖范围,增强服务能力。同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在新行政中心附近形成有规模的商业综合体,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型购物中心。在建设南路、邵水东岸规划建设市级金融中心,打造邵阳金融CBD。
(4)工业物流。按照产业向东,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区定位的思路,实施组团式发展。规划昭阳路以东为邵阳经济开发区托管范围,规划工业物流用地为主,重点打造以中国特种玻璃谷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汽车制造为主导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磷酸铁锂为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及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5G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产业集群等“两主两新”的产业发展整体布局,辅以发展发制品、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同时依托铁路东货场,规划省级物流园区。
(5)绿地广场。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高标准规划,突出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把山、水、城三者统一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去,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真正拥有山水园林。规划将紫薇山、佘湖山和时代公园打造城双清公园通廊,同时加大对居民区内的小块点状与带状公共绿地的建设,并通过街道绿化,与紫薇公园、时代公园、爱莲池公园、颜嘉湖公园等城市公园相连,形成城市的公共绿地系统,给居民提供更多的休息游憩场所,方便居民使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道路交通
1.路网结构。依据双清特点和用地布局,完善路网结构。规划道路网以方格网为主,形成“六横七纵”的路网结构。“六横”即新城大道、白马大道、邵阳大道、宝庆东路、东塔路和古塘路,“七纵”即金鸡大道、世纪大道、大兴路、昭阳路、新华路、双坡路-邵石路和建设路。
2.交通设施。规划汽车东站搬迁至新城大道与昭阳路交叉口东北角,规划结合建筑物使用性质综合设置停车场,凡是大型公共建筑应配建地下停车场,在人流车流密集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68个。
(三)市政设施
(1)给水工程
双清区现状共两座水厂,即工业街水厂和洋溪桥水厂,建设规模分别为8万吨/天和13.5万吨/天,均以资江为水源。但洋溪桥水厂取水口位于资江下游,水源污染严重,根据邵阳市环保局对资江干流邵阳市段水域功能及可行性分析,水源水质已达不到三级水体标准。故洋溪桥水厂无法供应生活用水,只能供生产用水。规划双清区不新建水厂,保留现状工业街水厂做生活水源,洋溪桥水厂用作工业用水。
(2)排水工程
现状存在两种排水体制的排水管道,老城区及周边城镇为合流制,新建城区采用分流制排水。双清区现状已建成洋溪桥污水处理厂和红旗河污水处理厂。规划扩建洋溪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至20万吨/天;规划新建新城大道和进站路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分别为8万吨/天和7.5万吨/天。
五、十四五建设规划
(一)建设规模
规划到十四五末(202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5万人,占邵阳城区人口比例达到50%;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90%。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求。
(二)建设主要内容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壮大区域中心城镇
按照“分类指导、注重集约、强调特色、均等服务”的发展策略,统筹双清城区、乡镇的空间布局结构,按照“综合服务中心—产业发展中心—中心镇”的新型城镇结构形态,形成“服务、产业、集镇”的层级空间结构。即双清城区(不含经开区)打造全市综合服务中心(商业、行政和金融),邵阳经开区打造全市产业发展中心(国家级工业园区),渡头桥镇打造为双清南部的中心镇(汽车文化特色小镇)。
2.改善内外交通条件,提升双清辐射能力
构筑区域交通、市域交通、城市交通有机衔接的交通发展格局,通过交通引领优化城乡布局和城乡结构,为构筑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提供支撑,为双清加速发展提供保障。根据“两中心一枢纽”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邵阳东货场、客运邵阳东站等市级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围绕双清“南拓为主,北进为次,西联东延为辅”的发展目标,突出以“邵阳大道”为主轴,“六横七纵”为重点的路网建设,加密支路网络,改造关键节点,建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城市路网结构,结合道路提质改造,强化交通组织管理,营造快捷舒适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
——重点建设跨江通道和滨江交通。重点完成桃花桥(续建),新建双江口桥、田江桥、云山桥、苗儿桥,改造资江一桥及东匝道,加强双清与大祥、北塔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沿资江、邵水滨江交通建设,为沿江发展和风光带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平台。
——加快城市三环快速路建设。全面启动新城大道、金鸡路和虎形山路等城市快速路建设,形成城市外环,实现双清各功能组团之间和对外交通快速联系,基本解决过境交通与区内交通混杂问题;同时结合公共设施的配置,提高城市新区的可达性和吸引力,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分布,完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提高路网连通性和可通达性。重点建设白马大道、谷州路、龙须塘路、古塘路、建设南路、建设北路等主次干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道路和微循环系统,形成多通道、循环式路网结构。
——加快停车场建设。在红旗路、东风路、五一路等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公共设施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充分利用人防工程,推进地下停车场建设;新建一批机械式立体停车场;梳理背街小巷,规范支路街巷停车秩序;适时研究并推广单位停车场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缓解停车难问题。
——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交通控制中心,继续推进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建设,完善道路交通流量检测、监测,提升交通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使有限的交通资源发挥最大的通行效益;建设智能化停车诱导系统,切实缓解交通拥堵。
3.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基本居住条件
坚持“群众自愿、业主支持,实用为主、兼顾美观,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因地制宜、规划引导”的原则,加快推进双清全区44个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内容既要提升小区“颜值”,更要改善住房居住体验。
4.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推进高效高质发展
围绕内涵式增长和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按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工作,注重挖潜节约,努力盘活存量,强化综合整治,破解土地资源保障难题,保障双清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在建设、运行、拆除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使用空间。加快推进龙须塘片区“两沟两路”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龙须塘、小江湖半岛老工矿企业“退二进三”。
5.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治理方式。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让我们拥有了多样的技术手段,大幅升级城市治理体系,真正形成数字时代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有效路径就是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推动5G先导、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推进双清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功能集成、建设集约,建设泛在的数据感知网络和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打造互联互通、数据高度共享的双清数据中心,加强市域协同,推动智能计算增效。建立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算力和算法中心。优化边缘计算节点规划布局,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实现算力的云边端统筹供给。推动泛在感知增智,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部署城市神经元节点及感知平台,构筑“城市神经元系统”,助力“城市大脑”功能拓展、服务延伸。
六、规划实施机制和建议
(一) 规划实施机制
1.建立规划成果强制执行机制。应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成为区政府及其各部门统一行动的纲领。
2.建立城镇建设的项目库并完善规划跟踪机制。要将规划提出的建设项目进一步深化,明确项目的规模、建设方式、投资估算、筹资方式、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城镇发展建设的项目库,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根据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修正。
3.建立规划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凡是未纳入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立项和建设。
(二) 规划实施建议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增强规划意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要坚决克服在规划实施中“以人代法、以权代法”的错误做法。
2.恪守规划、严格实施。要把发展规划再进一步量化、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行业、街道等,建立严格负责制,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严格按规划实施。
3.扩宽渠道、广筹资金。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以地生财聚财,为城市建设积累资金。全面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制度,制定国营、集体、个人共同兴办公用设施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4.健全法制、依法管理。为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按规划有序实施,必须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一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进一步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形成一个学法、懂法、执法、守法的法制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执法监察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建设工程的批后管理,及时查处各类违法建设案件;三是要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区、乡(镇)两级规划监察网络。
5.加强领导、严格审批。城镇建设要严格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要充分发挥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过程中的职能作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使规划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