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区渡头桥镇东城村83岁的留守老人李初云怎么也没想到,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竟然被搭子文化“撞了一下腰”。
吃饭有“饭搭子”,下棋有“棋搭子”,还有不服老的“游戏搭子”。
在网络流行语中,“搭子”是指因某一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而结成的社交关系。在东城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搭子生活”为老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窗。“省心、快乐!日子变得丰富多彩,再也不是留守在家时的沉寂单调。”
沉浸在幸福晚年生活里的李初云,背后正是双清区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真实写照。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双清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积极部署,全方位织起一张幸福网,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老有善养的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15分钟打造幸福养老“服务圈”
从家中出发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各种生活服务需求,这样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正在双清区遍地开花。短短的15分钟不仅仅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双清区6.66万老年人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的标尺。
辣椒炒肉、红烧鱼块、排骨玉米汤、小白菜……2月10日中午,正值饭点,记者走进双清区邵颐食堂,数十样色香诱人的菜品摆放在餐盘中。占地270平方米的餐厅里,十几个老人正在就餐。
“又方便,又好吃!你看,我吃得干干净净。”今年82岁的杨俊峰是这家食堂的常客,他告诉记者,他和老伴住在附近的双清家苑小区,由于孩子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做饭。每天自己买菜做饭费时间费精力,年纪大了,碰上刮风下雨,外出也不太方便。如果在饭店吃饭,两个人每天大概要花几十元。但是在邵颐食堂,每天只需要步行几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方便又实惠。
这背后离不开双清区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双清区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个人自费一点”的模式,针对60岁以上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经济困难的重度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留守和空巢独居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人给予4元/人/餐的政府助餐补贴,同时,部分运营企业还给予所有60岁以上就餐老人2元/人/餐的优惠。在优惠政策下,杨俊峰老两口每人只需花费7元便可以吃上一顿3菜1汤的健康美味午餐。
邵颐食堂是双清区结合辖区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按照城市社区“15分钟”助餐服务圈原则,精心选址,合理规划老年助餐服务点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8个,妥善解决了老年人用餐不便等问题。
自2021年起,双清区石桥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由邵阳市颐康养老中心接手运营。在该中心,每天都上演着温馨而惬意的画面。清晨,阳光洒满前坪,老人们随着欢快的节奏跳健身操;中午,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们齐聚一堂,享受着美味午餐;下午,书法室里墨香四溢,老人们挥毫泼墨,每一笔都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样的养老服务圈里,每一位老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今年87岁的陈振德老人笑着说道:“这里娱乐、运动、吃饭,应有尽有。哪怕待上一整天,也不会觉得乏味。这里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服务圈里的便捷生活既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也是双清区打造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生动场景。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双清区建立“三级服务网络”的重要一环。该区有乡镇(街道)12个、村(社区)92个,为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打造了“区里有院、街道有中心、社区有点”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在这张“服务网”里,还凝聚起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力量,真正让养老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老人身边。
互助养老建立老年友好“朋友圈”
“我住在这里好几个月了,一天到晚有人陪,一日三餐有现成饭,没事还能和舍友们聊聊家常、打打牌。”东城村村民姜顺同开心地说。姜顺同今年70多岁,老伴已去世,自己身体又不太好,子女不在身边,一个人在家既孤独又不安全。自从住进双清区东城村互助养老中心后,他有了一群朝夕相伴的伙伴,生活也越来越有滋有味。“一个人是数着日子过活,和老伙计们一起找乐子才是生活。”在互助养老中心,很多老人都和姜顺同一样,住进来就不想回家。多名老人在这里,吃住不愁、热闹开心。
东城村由原井泉村和严塘村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村民1001户3150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360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69人,困难老人20人。村里空巢老人多,老人们有很浓的乡土情结。如何满足村里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及“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心理诉求?互助养老模式是该村破解农村养老的创新之举。
2023年,该村盘活闲置资产,建起互助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内设棋牌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室,并配套相关设施设备,为全村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落实、落细、落地,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同时,服务中心为村里老人提供一日三餐,食堂价格实惠,环境干净卫生,深受村内群众好评。东城村党总支书记唐运良说:“村里的老人不仅可以享受就餐服务,还可以一起搞些文艺活动,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该村60多岁的村民姚中华属于特困人群,他没有子女,也未曾结婚。来到互助养老中心之前,他的生活较为艰难。而现在,作为“小老人”的他发挥余热,在养老中心帮忙搞卫生,照顾其他高龄老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照顾。他在这里住得十分开心。
在双清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东城村构建了“政府部门指导+社工机构引导+互助组织负责+社会力量协同”四方参与的“党建引领、村委负责、协会运营、自我管理、集中居住、居家互助、志愿参与”的互助养老东城范式。目前,互助养老中心由东城村互助养老协会自助管理,有“东城红”党员志愿服务队、“东城老伙伴”低龄帮高龄志愿服务队、“东城大嫂”妇女志愿服务队、邵阳学院“艺心”志愿者服务站经常性提供服务,受益老年人达673人。
适老化改造打造老年居家安全“舒适圈”
“双摇式适老床、便椅很实用,墙上装上了扶手、地上还铺了防滑垫,用着既方便又安全,真的是谢谢你们了!”双清区三眼井社区居民刘云的儿媳说起家里的新变化,满脸笑意,感激地不断道谢。
今年96岁的高龄老人刘云是抗美援朝老战士,由于脑梗导致左侧偏瘫和语言障碍,再加上3年前摔跤导致髋关节受伤,如今老人行动十分不便。双清区得知此情况后,根据刘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其居家养老环境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为其配备了双摇式适老床、防压疮床垫、便椅、自动感应灯、智能网关等适老化设备,同时还对其浴室和卫生间进行了改造。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变化却解决了老人居家安全的大难题。
与刘云一样,双清区火车站乡红旗社区91岁的宁端英老人不但失聪,而且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完全依靠其儿子照顾。2024年,经红旗社区申请,宁端英被列为适老化改造对象。根据老人实际需求,专业人员为其设计建设改造方案,围绕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提供适老化、智能化辅助器具,内容包括适老化床、防压疮床垫、自动感应灯和坡道处理、洗澡椅、扶手等,共计价值4000多元。
在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期间,工作人员了解到宁端英居住的一楼没有浴室,每次洗澡都由家属搀扶上二楼,极其不便。双清区发动社会爱心企业给予帮助,第二天宁端英家的浴室问题便得到了解决。爱心企业投入了7000元左右,对一楼的一间闲置房间进行装修,安装了热水器,大大提高了宁端英居家养老的基本生活需求。
居家设施改造一小步,生活品质提升一大步。近年来,双清区以开展民生可感行动为抓手,不断加大高龄、空巢、失能老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力度,针对老人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五个方面功能“一户一策”实施改造。
截至2024年底,双清区完成了664户家庭适老化改造,改造对象及群众可以通过“一户一码”查看改造设施设备的规格、数量、质量等情况,对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全力保障改造成效,努力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未来,双清区将继续秉持这份对老人的关爱,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探索创新养老模式,让养老服务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享幸福晚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让双清区成为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