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的经验做法!
一、基本情况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是老工业生产基地,下岗困难职工多。2024年年末共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5.98万人,人口老龄化率20.68%,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0.77万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0.52万,失能、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突出。近年来,双清区坚持“三化”要求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难题。目前,双清区共有各类为老助餐机构42家,其中“中央厨房”2家,街道级长者食堂8家,老年助餐点32家,惠及2万多名老年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标准化建设,确保老年助餐场所好。依托存量资源配套一批。依托具备条件的4家养老机构、12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拓展助餐服务功能。鼓励具备条件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同时,支持快餐连锁企业、单位餐厅增设老年助餐窗口,开辟老年人用餐专区。盘活闲置资源建设一批。充分利用“四同步”政策移交的养老配套设施用房及各类闲置设施场地等,引入社会资本,把配建的养老服务用房及闲置的社区(村)集体资产、单位办公用房、闲置厂房等20处“沉睡资产”升级改造成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拓展老年助餐服务。引进社会资源合作一批。多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在商业街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疗机构等人口流动性强的区域,与10家餐饮企业合作,设置老年餐区,为老年群体提供灵活便捷的助餐服务。
二是推行多元化模式,确保老年助餐运营好。“中央厨房+社区食堂”模式,用餐更方便。依托“爱老邦”等养老服务连锁品牌企业建设中央厨房,统一采购、加工、配送,根据人口数量、分布密度、用餐需求,因地制宜布局,建设社区食堂20家、农村互助助餐点12个,让约2万名居家老年人就近吃上热乎饭。“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模式,送餐更精准。鼓励低龄老人、志愿者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帮厨、送餐等志愿服务,营造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党员志愿助老队、低龄帮高龄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等本土特色志愿服务队46支,招募了为老志愿者523名,为0.2万名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了个性化服务,让老年食堂成为更有幸福温度的志愿服务平台。“互联网+智慧助餐”模式,订餐更高效。投入近100万元开发老年助餐服务监管平台,实现线上订餐、线下配送、精准补贴等功能,为2658名特殊困难老人享受补贴精准识别,为全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助餐服务。同时还开发了“宝庆云”平台,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订餐送餐上门服务。
三是突出规范化监管,确保老年助餐质量好。实行常态监管,让老人吃得安全。建立老年食堂常态化检查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箱,通过日常巡查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累计开展4轮部门联合检查、12次专项检查,委托第三方开展2轮实地检查,问题整改率达100%。制定科学食谱,让老人吃得健康。根据用餐老年人的健康信息,结合邵阳市药材资源丰富的特点,及时在膳食上进行暖心干预,合理控制老年人的糖、油、盐等摄入量,探索推出“个性化菜谱”和“药膳食谱”。截至目前,全区助餐点累计制作特需餐4000余份,用餐老年人满意率达到99%以上。建立标准流程,让老人吃得新鲜。42家标准化老年食堂建立“生进熟出”制餐流程,采用“色标”管理方式,实现“阳光厨房”全覆盖,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将助餐服务点基本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承诺等事项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公众监督。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双清区通过用心用情、精准精细做好老年助餐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政府赢得好评。拉近了老年人的服务距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二是机构赚到利润。保障了助餐食堂的正常运行,目前全区42个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均运营正常,日均服务老年人2400人次。
三是老人获得幸福。增强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是做好老年助餐服务的“主心骨”。双清区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区领导多次实地考察和调度老年助餐工作,每年从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余万元,用于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和老年人就餐补贴。
二是多元服务模式是解决个性需求的“金钥匙”。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助餐服务。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是保障服务质量的“紧箍咒”。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确保老年助餐服务质量。
四是多重客流融合是助推可持续运营的“催化剂”。要解决持续运营问题,需在为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周边居民、学生等提供就餐服务,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增加营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