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区委常委、副区长 李新启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维护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保障,是构建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经济来源,是促进农村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我区紧扣“生产发展”主题,突出主导产业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城市,着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不断做大做强果蔬、畜牧、水产、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支柱产业,筑牢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区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646元,同比增长14%,增速全市第一。长木村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授牌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突出三个“注重”,确保三个“实现”。
一、 注重培优育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全区通过大力调整农业布局,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
一是科学规划,实施布局调整。全区紧紧围绕服务城市,按照“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突出特色、连片开发”的要求,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路子,为城市提供“七鲜”(鲜菜、鲜鱼、鲜肉、鲜奶、鲜果、鲜花、鲜禽),形成了白马、洋溪桥、百合、寒梅、肥田、砂塘村的蔬菜;东郊渔场、高桥、江口村(甲鱼基地)的水产养殖;胜利村、郊东养殖场的生猪;火车站乡、高崇山镇的家禽;短陂桥、大兴、长木、浏阳村的葡萄;莲荷、芹菜村的花卉苗木;大兴、马石、胜利村的奶牛;光辉、云水村的肉鸽;大兴、栗山村的草莓;天源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精品水果;莲荷、东郊渔场、长木、江口、立新、高桥、大水等村集休闲、旅游、观光、垂钓、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等产业。“一村一品”已成格局,优势凸显。全区形成了1000头奶牛、3000亩花卉苗木、10000亩时鲜蔬菜、10000亩鱼塘、20000亩水果、10万羽肉鸽、30万头生猪、300万羽家禽产业规模。
二是多元投入,增强发展动力。全区以产业基地、农业园区为重点,整合涉农资金,对农业、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增强产业发展源动力。2007年,全区成功实施了郊东养殖场2万头生猪基地扩建、光辉村年产10万羽的肉鸽基地、天源现代农业示范园、砂塘村1000亩蔬菜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火车站乡莲荷村引进了建民集团精品花卉苗木基地、天源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共投资2000万元,发展花卉苗木基地1000亩,并依托周围连片10000亩森林,大力开发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水果采摘、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高崇山镇“引凤归巢”,引进大汉控股集团投资1.2亿元,兴建总面积达10000余亩,集旅游休闲养老、科普教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生态能源建设于一体的“大汉太美新农庄”,建成后预计日接待游客10000人次,能接待常年度假休闲人数为8000人次,能同时为1000名学生提供试种基地和参观学习基地,农产品加工能力可达15万吨,年销售总额达2亿元,可发展签约农户2万户,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余人。